•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2020、2021科技版)收录期刊
  • SCOPUS, DOAJ, EBSCO, JST, CA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4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70周年所庆专刊
全球钒钛磁铁矿资源概况与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杨耀辉, 惠博, 颜世强, 陈超, 邓建
2023, 44(4): 1-11.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01
摘要(96) HTML(51) PDF(80)
摘要:
这是一篇矿业工程领域的论文。本文综述了全球钒钛磁铁矿的分布状况以及目前其综合利用进展等方面的内容。钒钛磁铁矿是一种铁、钛、钒多金属共生的复合矿石,其中还伴生有铬、镓、钪、钴、镍、铜、铂族元素等多金属有用元素,钒钛磁铁矿在全球储量丰富、分布广泛,具有极高的综合利用价值。就我国而言,目前对钒钛磁铁矿中铁、钛、钒的利用技术相对成熟,但综合利用水平仍不高,在高效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的背景下,亟需尽快改进钒钛磁铁矿的综合利用工艺,进而实现钒钛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
我国黏土型锂矿提锂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徐璐, 杨耀辉, 颜世强, 刘述平, 龚大兴, 张笑天, 李超
2023, 44(4): 12-18.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02
摘要(89) HTML(11) PDF(105)
摘要:
这是一篇冶金工程领域的论文。随着2020年以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的暴涨,黏土型锂矿提锂技术的研究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以黏土型锂矿资源为研究对象,简述了黏土型锂资源的分布概况,概述了近年来国内有关黏土型锂矿的主要提锂工艺方法,分析了不同方法的优点与不足。针对黏土型锂矿浸出液组成情况,指出综合利用浸出液中的铝等有价组分,加强浸出渣的利用研究对黏土型锂矿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展望了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黏土型锂矿浸出提锂方法及浸出液除杂、富集锂的方法,以期为研发较经济合理的黏土型锂矿利用工艺技术有所助益。
攀西钒钛磁铁矿伴生硫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低碳发展意义
冀成庆, 杨耀辉, 徐璐, 陈超, 赵开乐, 李超, 严伟平
2023, 44(4): 19-26.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03
摘要(35) HTML(6) PDF(74)
摘要:
这是一篇矿业工程领域的论文。以攀西钒钛磁铁矿伴生硫资源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其综合利用路径及其低碳发展意义。硫是攀西钒钛磁铁矿典型的伴生元素之一,也是双碳时代粮食-资源-能源的新兴产业链端口元素。本文基于攀西钒钛磁铁矿伴生资源禀赋条件、硫矿物赋存状态,分析伴生硫资源的现状和特点,以钒钛磁铁矿采选产业链探讨硫在综合利用过程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从矿产品需求和综合利用成熟度风险评价两方面探讨综合利用潜力分析。在伴生硫资源面临绿色低碳发展挑战的情况下,本文从规划顶层设计、技术攻关、产线推广等三方面,提出综合利用建议,旨在促进以绿色低碳的原则指导硫产业的发展,重点推广通过源头选硫产线介入方式进行降碳减污。本文研究能为钒钛磁铁矿伴生硫资源综合利用、环境规划及低碳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及具体建议。
攀西某超微细粒物料中钛铁矿选矿回收实验研究
邓建, 杨耀辉, 严伟平, 曾小波, 李维斯
2023, 44(4): 27-34.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04
摘要(24) HTML(5) PDF(67)
摘要:
这是一篇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论文。本研究针对攀西某选厂超微细粒物料进行了超微细粒钛铁矿选矿回收实验研究,确定了强磁预富集-浮选的整体工艺流程,获得了优化的选矿回收工艺流程及条件参数,应用了适用于该类超微细粒钛铁矿回收的浮选药剂EM-A和EM326。结果表明,通过强磁预富集-浮选脱硫+浮选脱泥+一粗一扫五次精选中矿再选返回的选钛流程,最终可获得钛精矿产品TiO2品位45.56%,回收率47.10%的良好指标,为该类超微细粒物料中钛铁矿资源回收提供了技术参考。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尾矿资源特征及综合利用建议
刘应冬, 魏友华, 陈超, 林建, 李潇雨, 朱志敏
2023, 44(4): 35-41.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05
摘要(28) HTML(5) PDF(74)
摘要:
这是一篇矿业工程领域的论文。攀枝花是我国最大的钒钛磁铁矿资源基地,随着钒钛资源的开发利用,产出了巨量的尾矿,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有用成分未能够被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安全、环境风险。本文选取了攀枝花地区22个具有代表性的尾矿库,开展尾矿资源潜力、有价元素赋存特征、可利用性、经济价值等系统研究。分析表明:攀枝花尾矿中含有大量的有价成分,潜在资源量巨大。其中铁金属量5200万t,平均品位10.87%,钛金属量为2907万t,平均品位6.08%,稀土金属量13.03万t,平均品位272 g/t,钴金属量4.23万t,平均品位88 g/t,钪金属量1.221万t,平均品位26 g/t,五氧化二磷总量249万t,平均品位0.52%。矿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二次开发利用,先进行铁、钛、硫、钴、磷等有价元素的回收利用;二是整体利用,在二次回收利用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配用于生产保温建筑材料、水泥、陶瓷、玻璃、耐火材料、土壤改良剂、混凝土和建筑用砂等。从而实现尾矿整体利用,最终解决尾矿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问题。
攀西钒钛磁铁矿尾矿中战略性矿产及其综合利用
朱志敏, 林建, 张国礼, 曾晓军, 陈超, 李潇雨, 刘应冬
2023, 44(4): 42-49.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06
摘要(44) HTML(10) PDF(70)
摘要:
这是一篇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论文。攀西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钒钛磁铁矿资源基地,伴随着钒钛磁铁矿的开采和选冶,产生了巨量的尾矿。攀西钒钛磁铁矿尾矿中钒、钛、铁、铜、钴、镍、磷、钪等战略性元素的含量较高,具有潜在的回收价值,但尚未开展系统的选矿回收实验。通过对攀西地区红格矿区尾矿工艺矿物学的研究,拟定了尾矿中战略性元素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并开展了系统的选矿回收实验。以浮选选硫—弱磁选铁—强磁浮选选钛—强磁尾矿浮选磷为技术路线,获得了钴品位为0.175%的硫钴精矿、TFe品位56.57%的铁精矿、TiO2品位45.97%的钛精矿、P2O5品位31.73%的磷精矿。研究表明,通过系统的选矿回收实验,能够减少尾矿排放量21.3%,并且,回收这些战略性矿产能获得年产值7134.89万元。因此,回收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尾矿的战略性矿产,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攀枝花地区含钪钒钛磁铁矿尾矿提钪关键技术研究
邓冰, 王晓慧, 梁友伟, 肖军辉
2023, 44(4): 50-54.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07
摘要(33) HTML(8) PDF(75)
摘要:
这是一篇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论文。攀枝花某钒钛磁铁矿尾矿中的钪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辉石和钛铁矿中,部分辉石及其他硅酸盐矿物嵌有钛磁铁矿,钒钛磁铁矿尾矿中的矿物嵌布关系复杂,性质相似,钪元素含量低而且分散。对该钒钛磁铁矿尾矿,采用擦洗-沉降预抛尾-选择性二段磨矿-阶段反浮选抛尾工艺,抛除的尾矿产率为30.32%,实现了有效抛尾;钪元素得到较好富集,钪含量由60.96 g/t提高到70.90 g/t,Sc2O3回收率为81.04%。
攀西地区超微细粒级钛铁矿资源选矿工艺研究
严伟平, 李维斯, 杨耀辉, 曾小波, 邓建, 李伦
2023, 44(4): 55-61.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08
摘要(31) HTML(10) PDF(77)
摘要:
这是一篇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论文。针对攀西地区某选矿厂的超微细粒级钛铁矿难回收的问题,进行了浮选工艺流程的对比研究。采用直接浮选、脱泥-浮选、 “离心-浮选”、“超导-浮选”、“强磁-浮选”、“悬振-浮选”等选矿工艺流程,试验结果表明:直接浮选和脱泥-浮选工艺无法获得TiO2品位大于46%的钛精矿产品;悬振和强磁选可以获得品位较高的预富集精矿,有利于后续浮选作业,离心和超导可以获得回收率较高的预富集精矿,可保证钛铁矿的有效回收。但考虑到超导预富集工艺工业实施投入大、目前尚无成熟工业案例;而强磁选和悬振预富集工艺易于工业化实施,但悬振选矿机的单机处理能力有限。因此,最终确定最优选矿工艺为“强磁-浮选”,可获得钛精矿品位46.62%,开路浮选作业回收率58.32%,全流程回收率43.78%的指标。
创新钒钛磁铁矿选矿过程中铁、钛计量方式的探讨
陈超, 杨耀辉, 李潇雨, 张裕书, 徐妍博
2023, 44(4): 62-65.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09
摘要(19) HTML(6) PDF(28)
摘要:
这是一篇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论文。钒钛磁铁矿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传统的元素计量方式难以直接回答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的提升空间等问题,不利于对钒钛磁铁矿生产企业的监管和及时有效提升钒钛磁铁矿的综合利用。使用元素计量加矿物计量的方式,可以直观的反应出钒钛磁铁矿的分选过程特征,有效促进钒钛磁铁矿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实现新的计量方式,需加强钒钛磁铁矿矿物定量测试方法和矿物平衡计算方法的研究和标准的制定。
四川某低品位稀土尾矿回收稀土实验研究
周政, 熊文良, 张丽军, 陈达, 蔺慧杰, 欧阳安妮
2023, 44(4): 66-70.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10
摘要(13) HTML(4) PDF(33)
摘要:
这是一篇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论文。本研究以四川某稀土尾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尾矿中稀土金属成分的分布矿物较一致,主要存在矿物为氟碳铈矿及氟碳钙铈矿。由于样品中稀土品位较低,仅为1.06%,采用重选工艺对尾矿中的稀土矿物进行预富集,以达到降低选矿成本的目的。对预富集的产品开展浮-磁工艺研究,捕收剂采用自主研发的植物基部分取代氨基苯环的绿色高效药剂RF802,抑制剂采用水玻璃,经一粗三精一扫的浮选工艺和强磁选工艺,可获得REO品位为53.63%、回收率为70.54%的稀土精矿,实现了该低品位稀土尾矿中稀土矿物的有效回收利用。
深海富稀土沉积物中稀土资源特征及其分离提取现状
欧阳安妮, 熊文良, 周政, 陆蕾, 于淼, 王汾连, 赵开乐
2023, 44(4): 71-77.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11
摘要(16) HTML(5) PDF(33)
摘要:
这是一篇矿业工程领域的文章。深海富稀土沉积物作为一种潜在的稀土资源,是陆地稀土资源的重要补充,预期会成为最先开发的深海矿产之一。本文分析了四个深海富稀土沉积物富集区(西太平洋富稀土沉积物富集区、东南太平洋富稀土沉积物富集区、中-东太平洋富稀土沉积物富集区和中印度洋海盆-沃顿海盆富稀土沉积物富集区),总结了深海稀土的基本资源特征(总储量大、分布差异大、主要赋存矿物为生物磷灰石等),并对目前分离和提取深海稀土主要采用的两种方法(酸浸-萃取分离技术和分级-浮选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酸浸-萃取分离技术有着稀土元素回收率低、酸耗过大的缺点,而分级-浮选方法能够在低酸耗的情况下实现对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高效富集,是从深海富稀土沉积物中分离提取稀土资源的重要发展方向,最后据此给出了未来也需加强深海富稀土沉积物资源高效分级以及原位开采浸出技术等相关研发的建议。
不同深度离子型稀土矿连续浸出实验
李超, 舒荣波, 程蓉, 张琪, 蒲杨名, 徐易鸣
2023, 44(4): 78-82.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12
摘要(10) HTML(4) PDF(29)
摘要:
这是一篇冶金工程领域的论文。以赣州地区某离子型稀土矿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搅拌浸出和柱浸的方式,研究不同条件下矿样中稀土及杂质元素的浸出情况,为离子型稀土矿产资源的绿色高效开采提供参考。实验结果表明:连续搅拌浸出过程中稀土浸出率均在80%左右,二次浸出液中TREO/Al明显增大,TREO/Ca明显减小,TREO/Mg略微减小;柱浸实验中随着浸矿深度的增加,浸出液pH值逐步上升,TREO/Al增加至15.52,TREO/Ca降低至0.64。稀土浸出率均达到96%以上,但随着深度的增加轻稀土配分由49.43%上升到了53.28%,重稀土配分从35.91%逐步下降至32.18%。连续搅拌浸出和柱浸实验均表明随着矿样深度的增加,稀土浸出率无明显降低,低品位矿层稀土浸出仍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四川可尔因选锂尾矿锂辉石再选实验研究
梅亚军, 李潇雨, 李成秀, 刘星
2023, 44(4): 83-87, 94.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13
摘要(20) HTML(10) PDF(28)
摘要:
这是一篇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论文。为综合评价四川可尔因选锂尾矿锂辉石再选可行性,开展了选锂尾矿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及选矿全流程实验研究。通过MLA/AMICS矿物自动分析、LA-ICP-MS激光剥蚀原位分析等技术手段,查明了该尾矿样品中的矿物成分、样品中锂的赋存状态等;在一系列探索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了“磨矿-脱泥-浮锂-强磁除杂”的选锂工艺流程。针对Li2O品位0.51%的选锂尾矿,采用自主研发的高效锂辉石捕收剂EM-PN10,经一粗一扫四精浮选闭路流程,获得了Li2O品位4.32%,Li2O回收率60.23%的浮选锂精矿,浮选锂精矿经强磁除铁后,最终获得了Li2O品位5.07%,回收率(相对于原矿)59.21%的锂精矿产品。实验确定的锂辉石再选回收利用研究成果可为该类选锂尾矿资源利用提供一定技术支撑。
新疆某伟晶岩型锂辉石矿浮选实验研究
程仁举, 李成秀, 刘星, 王越, 蒋朋
2023, 44(4): 88-94.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14
摘要(14) HTML(7) PDF(25)
摘要:
这是一篇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论文。新疆某锂辉石矿Li2O品位为1.04%,含锂矿物主要为锂辉石、含锂白云母及磷锂铝石,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钠长石和钾长石。该矿石在磨矿细度-0.074 mm 79.4%的条件下,采用自主开发的捕收剂EM-PN51,经一粗一扫三精的浮选闭路流程,最终获得Li2O品位5.36%、Nb2O5含量0.071%、Ta2O5含量0.044%的含铌钽锂精矿,Li2O回收率为87.38%,Nb2O5回收率为87.33%、Ta2O5回收率为88.26%,实现了该锂辉石矿中多种有价组分的综合回收。
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利用研究与产业化现状
张笑天, 徐璐, 黄斌, 李维斯, 冀成庆, 杨耀辉
2023, 44(4): 95-102, 113.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15
摘要(15) HTML(14) PDF(40)
摘要:
这是一篇材料工程领域的论文。随着近年来新能源行业的蓬勃发展,2030年我国退役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规模或达153.1万t。出于保护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需要,研究开发出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工艺已刻不容缓。本文以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的主要组成部分及一般回收流程为研究对象,介绍了预处理、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等多种回收工艺的原理、优缺点及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回收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期为我国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回收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川西九龙地区低品位铍矿选矿实验
邓伟, 徐妍博
2023, 44(4): 103-113.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16
摘要(10) HTML(6) PDF(25)
摘要:
这是一篇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文章。铍有“超级金属”和“尖端金属”之称,被列为我国关键性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绿柱石是铍金属的重要来源,但由于原矿品位低和受选矿技术的限制,低品位绿柱石的可利用性难题至今未能得到解决,因此本文对川西低品位铍矿进行选矿实验研究。本文采用自主研制的新型高效的无机组合活化剂MD-2以及螯合捕收剂ST-12,针对九龙地区BeO品位0.089%的原矿,在磨矿细度-0.074 mm含量89.1%的条件下,经“一次粗选、一次扫选、六次精选”的浮选闭路实验,获得了BeO品位4.09%、BeO回收率89.60%的铍精矿。闭路浮选铍精矿经磁场强度为0.8 T的一段强磁选后,可将BeO品位由4%提高到5%以上,达到合格铍精矿品位要求,且BeO作业回收率较高,达到了87.08%,技术指标良好。本次实验开发出的“浮选富集-磁选提质”选矿整体技术,最终获得精矿BeO品位为5.47%,BeO回收率为78.09%。本研究成果可为该矿以及同类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河南某稀土及伴生萤石资源综合利用扩大连续实验
周政, 欧阳安妮, 熊文良, 张丽军, 陈达, 蔺慧杰
2023, 44(4): 114-121, 126.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17
摘要(11) HTML(4) PDF(25)
摘要:
这是一篇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论文。本文以河南某稀土及伴生萤石资源为研究对象,依据工艺矿物学和小型选矿实验所得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处理量为60 kg/h的扩大连续实验。通过化学分析、AMICS镜下鉴定等分析手段发现,该原矿样品中主要有用元素REO含量为1.53%,CaF2含量为18.22%,稀土选别目标矿物为氟碳铈矿和氟碳钙铈矿;采用“稀土、萤石混合浮选-稀土、萤石分离”的工艺对矿石中的稀土、萤石进行回收,实验室小型实验取得了良好指标。在此基础上,对原矿样品进行了扩大连续实验,最终获得了REO品位52.54%、回收率51.15%的稀土精矿和CaF2品位94.76%、回收率60.80%的萤石精矿,精矿产品指标良好,扩大实验结果较为理想,初步实现了稀土伴生萤石的综合回收利用,有助于为企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有助于为同类型稀土及共伴生资源矿床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四川攀枝花地区下二叠梁山组发现锂、稀土、镓矿富集层
岳相元, 贾志泉, 罗绍强, 谭洪旗, 梁兵, 罗林洪
2023, 44(4): 122-126.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18
摘要(13) HTML(7) PDF(29)
摘要:
这是一篇地球科学领域的论文。随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开启,寻找锂、稀土等关键矿产资源是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核心和关键,对国家经济、国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四川攀枝花地区二叠系下统梁山组黏土岩系统的剖面测制和综合研究。表明该层位具有明显的铝、锂、镓、稀土等金属矿关键金属富集的特征。锂、 镓、稀土等关键金属可能来自于下伏地层的风化产物(古风化壳),广泛分布于攀枝花一带,与风化有关的梁山组铝质黏土岩是一个锂、 镓、稀土 等多种金属的富集层,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新疆某低品位萤石矿浮选实验研究
李伦, 曾小波, 严伟平, 李维斯
2023, 44(4): 127-132.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19
摘要(10) HTML(4) PDF(23)
摘要:
这是一篇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论文。新疆某低品位萤石矿主要由萤石(28.85%)、方解石(43.26%)、石英(12.01%)和长石(10.28%)四种矿物组成。通过详细的选矿实验研究,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 65%时,以酸化水玻璃和改性碳水化合物EM-318为方解石抑制剂,植物基脂肪酸皂EM-OL3为萤石捕收剂,采用“两次粗选一次扫选八次精选”的工艺流程,浮选闭路实验获得了CaF2品位97.59%,CaF2回收率90.98%的萤石精矿。该实验研究表明,改性碳水化合物EM-318为方解石抑制剂,与植物基脂肪酸皂EM-OL3为萤石捕收剂配合使用,能够高效地实现萤石与方解石的分离。
硫铁矿尾矿活化焙烧-二次碱浸脱硅制备铝精矿
冯雪茹, 刘述平, 李超
2023, 44(4): 133-137, 143.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20
摘要(14) HTML(7) PDF(23)
摘要:
这是一篇冶金工程领域的论文。西南某地区硫铁矿选硫尾矿中的氧化铝含量高于46%,具有较高回收利用价值,但尾矿中的铝硅酸盐矿物中存在含量较高且晶体结构稳定的SiO2,导致尾矿的铝硅比(A/S)较低,仅为1.72。为了实现铝硅分离,制得铝精矿以回收利用该尾矿,通过活化焙烧使其中结构稳定的SiO2转变为非晶态SiO2,再使用NaOH溶液二次浸出焙砂脱硅制备得到铝精矿。结果表明:在焙烧时间35 min,焙烧温度1140 ℃,一次碱浸NaOH浓度140 g/L,浸出温度110 ℃,浸出时间30 min,浸出液固比16的适宜条件下,铝硅比(A/S)提高到4.11;在二次碱浸NaOH浓度140 g/L、浸出温度110 ℃、浸出时间30 min、浸出液固比10的较佳条件下,得到铝硅比(A/S)为5.11的铝精矿,为该尾矿的综合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贵州某重晶石矿石选矿实验研究
徐妍博, 邓伟, 杨耀辉
2023, 44(4): 138-143.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21
摘要(11) HTML(4) PDF(22)
摘要:
这是一篇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文章。重晶石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物,具有比重大、无毒、无磁性、易吸收射线等特点,主要用于石油天然气钻井泥浆加重剂、制备含钡化工产品和钡合金,我国是重晶石的主要出口国。本文对贵州某地低品位重晶石进行选矿实验研究,用碳酸钠作调整剂、水玻璃作抑制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作捕收剂,经过“一粗一扫二精”的闭路流程实验,取得了BaSO4品位90.38%、回收率91.78%的重晶石精矿,实验技术指标良好,精矿达到化工用重晶石一等品要求。本研究成果可为重晶石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参考。
矿区林下经济植物种植对根际土壤生物群落特征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魏紫静, 邓敏, 余丙涛, 赖公政, 舒荣波, 代力
2023, 44(4): 144-152.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22
摘要(20) HTML(4) PDF(24)
摘要:
这是一篇矿山环境工程领域的论文。为评价离子型稀土矿区林下经济植物种植对根际土壤生物群落特征及理化性质影响,选取何首乌、葛根等7种典型林药经济植物和黑麦草、狼尾草等7种典型林草经济植物为研究对象,开展林下经济植物种植盆栽实验。通过测定植物株高、叶面积、地上/地下部生物量和土壤全磷、全钾、全氮、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丰富度、多样性等指标,综合研究林下经济植物种植对根际土壤生物群落特征及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中草药类植物会增加微生物多样性,而种植牧草类会对微生物群落组成产生一定的影响;种植中草药类林下经济植物对土壤肥力有较明显的提高,粉防己最为明显较照对组全氮、碱解氮、有机质、分别提高300.0%、118.5%、825.3%;种植牧草类对土壤肥力影响不明显。通过本文研究表明,种植林下经济植物会对土壤生物群落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肥力。
低品位锡尾矿机柱联合浮选实验研究
蔺慧杰, 蓝卓越, 熊文良, 张丽军, 陈达, 刘能云, 周政
2023, 44(4): 153-156.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23
摘要(10) HTML(5) PDF(22)
摘要:
这是一篇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论文。为提高锡尾矿中的资源利用效率,在传统浮选工艺的基础上,提出机柱联合浮选的工艺流程。浮选柱进行粗-扫选作业,发挥其大处理量,高富集比优势;浮选机做精选作业,可提高流程的整体稳定性。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在给矿品位0.28%的前提下,经机柱联合浮选后可得到品位15.26%,回收率61.13%的锡石富中矿,再经摇床作业后精矿品位达到40.87%,可达到6等品锡精矿的指标要求。实验表明本流程对于低品位、细粒锡石矿有较好的适应性,同时可减少选厂的建设用地,具备一定推广意义。
川西锂矿带资源环境特征与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
代力, 谭洪旗, 周雄
2023, 44(4): 157-168, 173.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24
摘要(13) HTML(5) PDF(23)
摘要:
这是一篇地球科学领域的论文。川西锂矿带是我国硬岩型锂矿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然而,区内生态地质环境脆弱,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一直是困扰区域资源深度开发的难题。本文系统梳理了锂矿带内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特征以及主要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构建了基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三大子系统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遴选并获取了19项基础评价指标数据信息,开展全域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川西锂矿带地质环境相对安全稳定,带内现有矿业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并不显著,人类生产生活影响范围有限;中等及以上承载力国土面积比例达到79.16%,锂矿资源集中区内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较高,整体生态地质环境状况良好。
煤系高硫稀有金属复合矿选硫尾矿综合利用实验
冯雪茹, 刘述平, 李超
2023, 44(4): 169-173.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25
摘要(14) HTML(5) PDF(26)
摘要:
这是一篇冶金工程领域的论文。对重庆某地区煤系高硫稀有金属复合矿选硫尾矿进行综合利用实验研究,为回收铝、硅、稀土、铌等有价元素提供了可行依据。对该选硫尾矿进行了硫酸常压浸出提铝实验,通过条件实验得到适宜浸出条件为:硫酸浓度70%、浸出时间3 h、浸出液固比3、浸出温度≥135 ℃。该条件下Al2O3浸出率可达87.25%。酸浸液可用于制备水处理剂硫酸铝产品;酸浸渣通过NaOH浸出转化后富集硅、稀土、铌等有价元素,可得到SiO2含量达85 g/L以上的碱浸液,用于制取硅酸钠产品;稀土、铌元素经过富集后,在碱浸渣中稀土氧化物(TREO)总量为1820 g/t,Nb含量为274 g/t,可用作回收稀土、铌的原料。
一种特有的稀土矿物-异性石
陈伟, 周家云
2023, 44(4): 174-176, 193.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26
摘要(18) HTML(7) PDF(25)
摘要:
这是一篇地球科学领域的论文,主要阐述了碱性岩中的一种含稀土矿物-异性石的基本特征。异性石是一种常见的岩浆岩副矿物和热液矿物,易受风化和氧化等表生作用影响,能较好记录和保存岩浆和热液活动的原始信息,因而是研究岩浆和/或热液过程的一种常见示踪矿物。通过文章的综述,希望能够为深化异性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加强异性石型稀土矿方面的找矿工作、广泛开展与异性石有关的地质问题探讨等提供较全面的基础性认识。
西北地区某钛铁矿中钪的赋存状态研究
刘飞燕, 谢志远, 李成秀, 周家云
2023, 44(4): 177-181.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27
摘要(12) HTML(4) PDF(27)
摘要:
这是一篇工艺矿物学领域的论文。为查清某伴生钪的低品位钛矿矿石性质,采用化学分析、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AMICS矿物自动分析仪和光学显微镜等手段,对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物嵌布特征以及钪、铁、钛元素的赋存状态进行了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钪主要赋存于钙镁硅酸盐中,分布率达94.93% ,仅针对钙镁硅酸盐类矿物进行选冶工作即可取得优异的钪回收指标。研究结果对钛矿石伴生钪的选冶及矿床下一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对类似含钪钛矿床中钪的赋存状态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封闭酸溶—泡塑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矿石中金
邵坤, 范建雄, 郑浩, 余浩
2023, 44(4): 182-187.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28
摘要(8) HTML(6) PDF(24)
摘要:
这是一篇矿物分析领域的论文。试样焙烧后采用50%王水水浴封闭溶样,用0.25 g泡塑振荡富集样品中的金,泡塑用水冲洗去除矿渣和酸后,采用1%硫脲对金进行热解脱,建立了封闭酸溶—泡塑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矿石中金的方法。实验讨论了部分含金矿石样品的焙烧处理方法;考查了封闭溶样时间、泡塑前处理方法、富集温度、测定液温度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封闭酸溶时间为2 h,可满足常见含金矿石样品中金的分解,泡塑经5%HCl处理后,在室温下对金的富集回收率达到了95%以上,测定过程中应确保测定液温度、标准溶液温度与室温相一致。金标准溶液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富集与解脱处理制备而成。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方法检出限为0.13 μg/g,定量限为0.43 μg/g,测定上限为80 μg/g。方法加标回收率为98.7%~101%,精密度(RSD,n=5)为1.10%~2.07%。应用本方法对含金矿石标准物质及标准参考样品中的金进行测定,测定值与认定值基本一致。
ICP-MS测定新类型沉积稀土矿中关键稀土元素方法研究
刘淑君, 赵朝辉, 龚大兴
2023, 44(4): 188-193.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29
摘要(12) HTML(5) PDF(20)
摘要:
这是一篇矿物分析领域的论文。近年来我国地质科研人员在滇、黔地区发现了一种新型沉积型稀土矿,它既不同于氟碳铈矿和独居石矿,也不同南方离子型稀土矿,而是赋存于黏土岩中一种独特的稀土矿。本文通过对滇黔相邻区的不同矿点,不同品位的两个稀土样品的溶矿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并详细研究了关键稀土元素(Pr、Nd、Tb、Dy)配分、仪器参数的优化及关键稀土元素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结果表明采用密闭消解四酸溶矿体系为该新型沉积稀土矿的较佳溶矿方式,而ICP-MS为准确、高效的测定方法,并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湖北某地铌钽铁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李潇雨, 刘星, 熊文良, 黄智民
2023, 44(4): 194-199.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30
摘要(10) HTML(5) PDF(18)
摘要:
这是一篇工艺矿物学领域的论文。锂、铍、铌、钽等稀有金属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资源,主要应用于国防、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近年来备受地质学家的关注。湖北某地铌钽铁矿为含铌粗面质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矿床,本文对该矿石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矿石中主要含铌的矿物有铌铁矿,铌铁金红石、赤褐铁矿和钛铁矿、黄铁矿等,铌铁矿为该矿石选别铌精矿的主要回收矿物。大部分铌矿物嵌布粒度均小于0.04 mm,铌铁矿粒度微细,多为0.5~8 μm,但在-0.037 mm 90%时单体解离度可达71.11%,可考虑用磁选方法分离铌铁矿和脉石矿物;矿石中脉石矿物以绢云母、斜长石为主,磨细后泥化严重,应注意泥级物质团聚对选矿实验的影响。
滇南地区某钛磁铁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刘飞燕, 谢志远, 邓冰, 张渊, 刘应冬, 周家云
2023, 44(4): 200-204, 210.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31
摘要(9) HTML(4) PDF(20)
摘要:
这是一篇工艺矿物学领域的论文。滇南地区某钒钛磁铁矿矿石不仅有较高的铁、钛,而且伴生钪元素。为实现矿石综合利用,对该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采用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及化学分析手段,查明了矿石化学成分;利用X 射线衍射分析仪(XRD)、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SEM-EDS)、电子探针(EPMA)等方法,研究了矿物的工艺特征,重点考查了铁、钛元素的赋存状态。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铁的主要载体矿物为钛磁铁矿、角闪石,其次为钛铁矿;钛的载体矿物主要为钛铁矿,少量赋存于榍石中;钪主要分布在角闪石中。元素配分结果表明,铁、钛的理论品位分别为71.02%、47.40%,理论回收率分别为40.52%、66.48%。分析了影响选矿回收指标的矿物学因素,为后续选冶工艺提供了理论支撑。
密闭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测定稀有金属矿选冶流程样品中锂、铍、铌和钽
雷勇, 勾钰霞, 易建春, 赵朝辉, 潘刚, 余滔
2023, 44(4): 205-210. doi: 10.3969/j.issn.1000-6532.2023.04.032
摘要(23) HTML(5) PDF(18)
摘要:
这是一篇矿物分析领域的论文。采用盐酸、硝酸、氢氟酸、硫酸于聚四氟乙烯密闭消解罐中加热消解,酒石酸—稀盐酸介质提取,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同时测定溶液中锂、铍、铌和钽。Li和Be在0~50 μg/mL、Nb2O5和Ta2O5在0~100 μg/mL范围内呈良好测现性关系,校准曲线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9,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1 μg /g、0.5 μg /g、1.0 μg /g、0.1 μg /g。用于实际样品分析,加标回收率为94.6%~105.6%,锂、铍、铌、钽的相对标准偏差(n=11)分别为1.08%~7.04%、0.65%~13.06%、2.59~7.32%、2.02%~7.60%,用标准样品分析,测定值与认定值相符。